【任仁】張栻與呂祖謙往來書信聊包養經驗編年考證

作者:

分類:

張栻與呂祖謙往來書信編年考證

作者:任仁(華東師范年夜學)

來源:《文雅:張栻、儒學與家國建構》,周景耀主編,光亮日報出書社2016年5月版

時間: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六月廿六日丁未

           耶穌2017年7月19日

 

在南宋理學發展歷程中,乾道、淳熙年間可謂“涵養作成,年夜儒輩出,學者景從”[[1]],而此中又以朱熹包養故事、張栻、呂祖謙爲中堅:“乾道間,東萊呂伯恭、新安朱元晦及荊州鼎峙,爲一世學者宗師”[[2]]。在此階段,朱sd包養熹、張栻、呂祖謙之間論學不斷,而其往來書信則是他們所保存下的彼此論道的最重要資料,但今朝學界對張栻、呂祖謙往來書信編年尚屬空缺,故筆者擬對張栻、呂祖謙現存往來書信進行編年考證,以期利于相關研討之深刻。

 

張栻(1133—1180),字敬夫,一字欽夫,號南軒,漢州綿竹(今四川綿竹)人。丞相張浚子。甜心寶貝包養網隆興元年(1163)以蔭補官,辟宣撫司都督府書寫機宜文字,除直秘閣。乾道五年(1169)除知撫州(今屬江西),未上,改嚴州(今屬浙江)。乾道六年(1170)召爲吏部員外郎兼權起居郎,兼侍講,除左司員外郎。乾道七年(1171)出知袁州(今屬江西),是年末罷歸長沙。淳熙元年(1174)詔除舊職,知靜江府(今屬廣西),經略安撫廣南西路。淳熙四年(1177),詔特進秩,直寶文閣。淳熙五年(1178),除秘閣修撰、荊湖北路轉運副使。改知江陵府(今屬湖北),安撫本路。淳熙七年(1180)詔以右文殿修撰提舉武夷山沖佑觀。是年仲春卒。嘉定間,賜謚曰宣。淳祐初,詔從祀孔包養感情子廟。《宋史》卷四二九有傳。

 

呂祖謙包養俱樂部(1137—1181),字伯恭,開封(今屬河南)人,南宋初始居金華(今屬浙江)。初,蔭補進官,后登隆興元年(1163)進士第,復中博學宏詞科,調南外宗學傳授。乾道五年(1169)除太學博士,添台灣包養差傳授嚴州。乾道六年(1170),召爲太學博士兼國史院編修官、實録院檢討官。乾道七年(1171),改左宣教郎,召試館職。淳熙元年(1174),主管臺州崇道觀。淳熙三年(1176),除秘書郎、國史院編修官、實録院檢討官。淳熙五年(1178),除著作郎兼權禮部郎官,請祠。淳熙八年(1181)七月卒。謚曰成。《宋史》卷四三四有傳。

 

據呂祖謙《祭張荊州文》云:“昔者某以郡文學事公于嚴陵,聲同氣合,莫逆無包養感情間。自是以來,一紀之間,面講書請,區區一得之慮,有時自以爲過公矣;及聞公之論,綱舉領挈,清楚嚴正,無繳繞回互、激發偏倚之病,然后釋然心悅,爽然自掉,邈然始知其不成及。此某所以愿終身事公而不往者也。”[[3]]可知兩人訂交于嚴州任上,自此以后兩人“面講書請”書信往來不斷,直至張栻病卒。本文張栻書信本之《南軒師長教師文集》[[4]],呂祖謙書信本之《呂祖包養違法謙選集》,以下即以年代爲序編列張、呂往來書信,因篇幅關系,茲不録書信全文,僅以書信首句文字取代原信。

 

乾道五年已丑(1169年)

 

呂祖謙《與張荊州敬夫書》(恭以某官聞道達者)

 

呂祖謙《與張荊州敬夫書》(某質魯材下)

 

據杜海軍師長教師《呂祖謙年譜》[[5]],此兩書撰于乾道五年(1169),聽聞張栻除嚴州,呂祖謙致書張栻看其早日成行。據《呂祖謙年譜》知,呂祖謙十月十八日抵嚴州,又以信中“到官甫數日”,推知此信當撰于當年十月。

 

呂祖謙《通張嚴州啓》(伏審溫詔起身)

 

由下書可知,此書當在乾道五包養意思年秋。

 

張栻《答呂太博啓》(茲蒙薰慈)

 

是書爲答呂書所作,由“顧驅車之寖邇,知傾蓋之可期”,知兩人此時未見。由《呂祖謙年譜》知,張栻除嚴州在當年玄月[[6]],故推知此書當在乾道五年秋或初冬。

 

乾道八年壬辰(1172年)

 

呂祖謙《與張荊州敬夫書》(觀史先自《書》始)

 

張栻下書“所示讀書次序遞次皆著實。蓄德喪志之分,誠不成不察。”乃答此書而作。據張栻答書時間,此書當撰于乾道八年(1172)蒲月。

 

呂祖謙《與張荊州敬夫書》(國朝典故)

 

張栻下書“蓄德喪志之分,誠不成不察。《易傳》所謂考跡以觀其用,察言以求其心,此語極緊要。”乃答此書,張書作于乾道八年五、六月間,呂書當撰于乾道八年蒲月。

 

呂祖謙《與張荊州敬夫書》(平時徒恃資質)

 

張栻下書“來教有云‘平時徒恃資質,功夫悠悠,殊不精切’,此可見體察之功。”乃知張書爲答包養app書,張栻答書作于乾道八年蒲月末或六月間,因呂祖謙蒲月十六日辦妥其父喪事,致書張栻討論喪禮、祭禮,推知此書當作于蒲月。

 

張栻《寄呂伯恭》(某讀書先廬)

 

《張宣公年譜》系于乾道八年[[7]]。是年,呂祖謙《與朱侍講》有云:“忍逝世營辦,以蒲月十六日敬終襄事。音容永隔,攀號摧裂,哀慕無窮。扶力布稟,執筆氣塞,不克不及多述。喪禮,鄉無恙時,婁戒飭令一遵典制,毋參以慝禮,今不敢有違。祭禮,數年來尤勤催督,竟不及裁定。竢暑退,亦欲稍包養dcard稍講訂。往時吾丈所定條目,便看早付下,或有暇更爲參酌,令使可遵行,尤幸。”[[8]]與朱熹討論包養行情祭禮、喪禮,約與張栻討論在同時,呂祖謙致朱熹書當在蒲月末,推知此書撰于蒲月末或六月間。

 

呂祖謙《與張荊州敬夫書》(大要以收斂操存)

 

呂祖謙《與張荊州敬夫書》(吾丈者世道所系)

 

此兩書述及“功夫”“省檢”與張書中所論“顧存養省檢之功固當并進,然存養是本,覺向來功夫不進,蓋爲存養處不深摯,存養處欠,故省檢少力也。方于閑暇,不敢不勉”附近,故與此書或撰于同時,約在乾道八年春或夏。

 

呂祖謙《與張荊州敬夫書》(始欲和合彼此)

 

書中論及“所謂州平、幼宰之徒,初豈年夜過人?孔明惓惓之意,甚至于是”,或與張栻討論其所撰《諸葛忠武侯傳》,據《張宣公年譜》,《諸葛忠武侯傳》成于乾道二年,推知此書或在乾道八年,待考。

 

呂祖謙《與張荊州敬夫書》(儉德所難)

 

此書未詳,或在乾道八年,待考。

 

包養站長乾道九年癸巳(1173年)

 

呂祖謙致張栻書

 

由張栻下書中“來書所自,察向來之病,其間有云以私爲公,以情爲性者,可見察之之精,更宜深勉于篤敬之功也”,[[9]]知此前呂祖謙有書致張栻,今佚,當撰于乾道九年夏、秋之際。

 

呂祖謙《與張荊州敬夫書》(從前病痛)

 

“從前病痛”與張栻下書“來書所自,察向來之病”對應,此書或在乾道九年,待考。

 

張栻《寄呂伯恭》(自歸抵此)

 

此系張栻答書,《張宣公年譜》系此文于乾道九年(117包養條件3)。另書中所云“元晦《仁說》后來看得渠說愛之理之意卻好,繼而再得渠書,只拈此三字,卻有精力,但前來所寄言語間終多病……”據顧宏義師長教師《朱熹友朋門生往來書信匯編》(未刊稿)之“朱熹、張栻往來書信”部門考證,朱熹與張栻就“愛之理”討論在乾道九年七、八月間,推知此書當在八、玄月間。

 

淳熙元年甲午(1174年)

包養價格 

張栻《寄呂伯恭》(某前月半間積冷成疾)

 

據《張宣公年譜》淳熙元年春張栻染重疾[[10]],另汪應辰《與朱元晦》云:“敬夫正月間一病甚殆,今雖良愈,尤當加意調護,要須止酒乃善也。”[[11]]知張栻染疾在正月間,又“某前月半間積冷成疾,勢極危”推得當撰于淳熙元年(1174)仲春。

 

張栻《與東萊帖》

 

此爲張栻致呂祖謙之殘卷,輯録自黃溍《金華黃師長教師文集·張宣公與東萊帖》[[12]]。此中云:

 

乾道辛卯春,詔以知閤門事張包養一個月價錢說簽書樞密院事。公時以左司兼侍講,手疏極言其不成。射中寢。而宰相隂主之,乃出公守袁州。壬辰春遂伸說前命。帖中云“元晦之約竟能成否?宜春闕在來年六月,若不被汰斥果成赴上,則眀秋可邀二兄過彼相會”。然公自往國退居三年,袁州之闕竟不及赴。淳熙甲午乃起帥廣西。東萊以正字丁外艱,是年夏服除,奉崇道祠,秋進越,故帖中稱之曰“主管正字”且問其留會稽幾日。公作此帖于冬初,廣西之命蓋未下也。

 

故知此帖撰于淳熙元年(1174)十月。

 

淳熙二年乙未(1175年)

 

呂祖謙致張栻書

 

言朱熹有“傷急不耐之病”,是書已佚,據張栻致朱熹書補。張栻《答朱元晦》云:包養價格ptt“伯恭今次講論若何?得渠書,云兄猶有傷急不容耐處,某又恐伯恭卻有太容耐處。然吾曹氣習之偏,乘間發見,誠難消化,想兄存養有道,如某病痛,多兢兢之不遑,正無望時加砭劑也”[[甜心花園13]],《朱熹友朋門生往來書信匯編》(未刊稿)之“朱熹、張栻往來書信”部門考證推其撰于淳熙二年十月中。“伯恭今次講論若何?”即爲當年蒲月鵝湖之會,是書當在其后,約在當年秋。

 

淳熙三年丙申(1176年)

 

呂祖謙《與張荊州敬夫書》(我方閑居)

 

據顧宏義師長教師《包養網車馬費朱熹友朋門生往來書信匯編》(未刊稿)之“朱熹、呂祖謙往來書信”部門考證,淳熙三年三月上旬朱熹有書與呂祖謙論讀易之法:

 

讀《易》之法,竊疑卦爻之詞本爲卜筮者斷吉兇,而因以訓戒。至《彖》、《象》、《白話》之作,始因其吉兇訓戒之意,而推說其義理以明之。后人但見孔子所說義理,而不復推本文王、周公之本意,因鄙卜筮爲缺乏言,而其所以言《易》者,遂遠于日用之實,類皆牽合勉強,偏主一事而言,無復包括該貫、曲暢旁通之妙。若但這般,則圣人當時自可別作一書,明言義理以詔后世,何用假托卦象,爲此艱深隱晦之辭乎?故今欲凡讀一卦一爻,便如占筮所得,虛心以求其詞義之所指,以爲吉包養甜心網兇能否之決,然后考其象之所已然者,求其理之所以然者,然后推之于事,使上自王公,下至平易近庶,所以脩身、治國皆有可用。私竊以爲這般求之,似得三圣之遺意。然方讀得上經,其間方多有未曉處,不敢彊通也。其可通處,極有本甚平易淺近,而今傳注悞爲精深奧妙之說者。如“包養女人應用祭奠”、“應用享祀”,只是卜祭則吉;“田獲三孤”、“田獲三品”,只是卜田則吉;“公用享于皇帝”,只是卜朝覲則吉;“利建侯”,只是卜立君則吉;“應用爲依遷國”,只是卜遷國則吉;“應用侵伐”,只是卜侵伐包養條件則吉之類。但推之于事包養管道,或有這般說者耳。凡此之類紛歧,亦欲私識其說,與伴侶訂之,而未能就也。不審尊意以爲若何?因來,幸以一言能否之。

 

此書述呂祖謙研讀《易傳》,或在淳熙三年(1176)春。

 

張栻致呂祖謙書

 

據呂祖謙《與朱侍講元晦》:“某冗食館下,行已及期。雖職業所及,勉自敦促,粗不曠廢。但今朝可告語者極鮮,雖私懷嫠不恤緯之憂,無所展布,惟竊愧負耳。芮氏婣期在歲暮。長年甚覺勉強,但理不容已也。靜江時得書,喪偶后頗無況,求往見卻,勢須申前請耳。”[[14]]知張栻有書致呂祖謙,今佚,據顧宏義師長教師《朱熹友朋門生往來書信匯編》(未刊稿)之“朱熹、呂祖謙往來書信”部門考證,知此書撰于淳熙三年十月,故張栻此書當在淳熙三年(1176)秋。

 

淳熙四年丁酉(1177年)

 

包養網站祖謙致張栻書

 

據下書“來書所謂辭氣務令溫和”知呂祖謙有書致張栻,是書已佚,據張栻答書時間,當在淳熙四年(1177)秋或冬。

 

張栻《寄呂伯恭》(來書所謂辭氣務令溫和)

 

是書爲答呂祖謙所作。朱熹淳熙四年冬《與張敬包養網評價夫論癸巳論語說》中同張包養價格ptt栻討論“癸巳論語說”,多處觸及“辭氣”,或此書爲朱熹、張栻、呂祖謙討論期間所作,約在淳熙四年(1177)冬。

 

呂祖謙《與張荊州問論語孟子說所疑》(十世可知章)

 

張栻《癸巳論語說》成于乾道九年(1173),此后他一向與朱熹、呂祖謙等人討論、修訂,由前文及束景南《朱熹年譜長編》[[15]]知,淳熙四年八月張栻與朱熹討論《癸巳論語說包養網推薦》,另據張栻下書,此書當撰于淳熙四年(1177)秋。

 

張栻《寄呂伯恭》(《學而篇》數段甚有滋益)

 

由前可知,朱熹張栻有關“癸巳論語說”討論在淳熙四年(1177)年底,是書或在淳熙四年(1177年)冬或淳熙五年(1178年)初。

 

呂祖謙《與張荊州敬夫書》(士年夜夫私衷克治不盡)

 

此書未詳,疑在淳熙丁酉。

 

淳熙五年戊戌(1178年)

 

張栻致呂祖謙書

 

據呂祖謙《與朱侍講元晦》“比得桂林書,猶未聞移漕短期包養之命,計今當出嶺矣。書中具道所以箴戒儆厲之意,不勝感悚。往冬舍弟轉致教賜,逐一深中膏肓之疾,旦夕玩省,不敢忘”。[[16]]知張栻有書致呂祖謙,今佚。張栻除秘閣修撰、荊湖北路轉運副使包養甜心在當年蒲月,據“比得桂林書,猶未聞移漕之命,計今當出嶺矣”,知張書當在三、四月間。

 

張栻致呂祖謙書

 

據呂祖謙《與陳同父》書云:“張欽夫近喪子,得書極無況,力請出廣,遂有鄂漕之命,亦且得歸也。”[[17]]知張栻有書致呂祖謙,今佚。張栻子焯卒于蒲月,可知張栻此書約在淳熙五年(1178)五、六月間。

 

淳熙七年仲春二日,張栻卒,年四十八。呂祖謙有《祭張荊州文》。淳熙八年七月二十九日,呂祖謙卒,年四十五。

 

注釋:

 

[1]曾棗莊、劉琳主編:《全宋文》卷七○五五,魏了翁:《上殿論敷求碩儒開闡正學札子》,《全宋文》,第309冊,上海:上海辭書出書社,合肥:安徽教導出書社,2006年,第98頁。

 

[2](宋)陳亮:《陳亮集》卷二九,北京:中華書局,1987年,第383頁。按,荊州即張栻。

 

[3](宋)呂祖謙:《東萊呂太史文集》卷八,《呂祖謙選集》,第1冊,杭州:浙江古籍出書社,2008年,第135頁。

 

[4](宋)張栻:《南軒師長教師文集》,載朱杰人、嚴佐之、劉永翔編:《朱子全書外編》,第4冊,上海:華東師范年夜學出書社,2010年。

 

[5]杜海軍:《呂祖謙年譜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07年,第52—53頁。

 

[6]杜海軍:《呂祖謙年譜》,第53頁。

 

[7]胡宗懋:《張宣公年譜》,《北京圖書館收藏年譜叢刊》,第31冊,北京:北京圖書館出書社,1999年,第221頁

 

[8](宋)呂祖謙:《東萊呂太史別集》卷七,《呂祖謙選集》,第1冊,第408頁。

 

[9]朱杰人、嚴佐之、劉永翔編:《朱子全書外編》,第四冊,《南軒師長教師文集》,卷二五,第379頁。

 

[10]胡宗懋:《張宣公年譜》,《北京圖書館收藏年譜叢刊》,第31冊,第262頁。

 

[11](宋)汪應包養一個月辰:《訂婚集》卷一五,臺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,景印文淵閣《四庫全書長期包養》,1986年,第1138冊,包養行情第726頁。

 

[12](元)黃溍:《文獻集》卷四,臺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,景印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,1986年,第1209冊,第352頁。

 

[13](宋)張栻:《南軒師長教師文集》卷二二,朱杰人、嚴佐之、劉永翔編:《朱子全書外編》,第4冊,第348—349頁。

 

[14](宋)呂祖謙:《東萊呂太史別集》卷八,《呂祖謙選集》,第1冊,第425頁。

 

[15]束景南:《朱熹年譜長編》,上海:華東師范年夜學出書社,2001年,第588頁。

 

[16](宋)呂祖謙:《東萊呂太史別集》卷八,《呂祖謙選集》,第1冊,第423頁。

 

[17](宋)呂祖謙:《東萊呂太史外集》卷五,《呂祖謙選集》,第1冊,第705頁。

 

 

責任編輯:姚遠

 

 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